素有“錦峰秀水萍實里”美譽的江西省萍鄉市,同時也是全國110個資源性、水質性和工程性缺水城市之一。2015年4月以來,作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,萍鄉通過三年試點創新,全域范圍內生態治水成效顯現,實現“小雨不積水、大雨不內澇、水體不黑臭、熱島有緩解”目標,并引發多重“裂變效應”。在國家有關部門組織的海綿城市建設年度績效考評中,萍鄉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一。
“很多年了,以前每逢雨季,小區里就是一片‘汪洋’,有的居民甚至劃皮劃艇出行。”和馮湘春一樣,不少居住在萍鄉市萬龍灣周邊的市民都忘不了這樣的情景,“如今這種情況不再有了?!?br />
作為贛湘水系的分水嶺,萍鄉境內地勢比鄰縣市高,且無過境河流,天然儲水條件差,城區一旦遭遇短時強降雨,容易引發城市內澇。從“雨季看?!钡健靶∮瓴环e水、大雨不內澇、水體不黑臭、熱島有緩解”……諸多變化背后凸顯的是萍鄉海綿城市建設成效漸顯。
海綿城市建設試點“樣板”
2017年6月,一場持續性暴雨使萍鄉主城區平均降雨量高達464毫米,為多年均值的2.3倍。令人欣喜的是,主城區無一處內澇點,就連往年每年都發生內澇的萬龍灣、五豐河區域也不再“雨季看?!?。
“作為一項復雜、龐大的系統工程,海綿城市建設成功與否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否解決城市建設過程中‘頭痛醫頭,腳痛醫腳’的難題?!逼监l市副市長、市海綿辦主任葉華林說。海綿城市(廣州)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也積極參與透水地面中來。
為此,萍鄉市堅持整體推進,在海綿城市試點范圍、標準定位、項目建設安排、防洪排澇等方面實行“三大轉變”。
變“區域試點”為“全域試點”。試點之初,萍鄉在市區規劃了近33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。在取得初步成效基礎上,萍鄉把試點范圍擴至全市域3802平方公里,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建設工程“兩證一書”等行政審批之中,非試點區域所有新建、改建、擴建工程項目都必須按照試點區域的建設標準和技術規范開展建設。
同時,萍鄉市逐步對規劃、設計、施工、驗收整個過程制定標準,先后出臺7項規劃和3個標準,解決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無規劃引導、無技術參數,建設后竣工驗收無標準等問題。
“建設海綿城市不可蜻蜓點水、碎片推進。如果只是搞些綠色屋頂、雨水花園、透水鋪裝,看是好看,但解決不了問題。全域管控、系統構建、分區治理才是治本之策。”葉華林說。
變“終端治理”為“系統治理”。葉華林分析說,一些地方解決城市防洪、防澇問題時,采取改善終端排水系統的方式,造成資源浪費。在試點中,萍鄉突破“以排為主”的傳統治水理念,從終端處理到系統治理,在全市域、中心城區、示范區3個空間尺度上,分層構建海綿城市體系。
“將新老城區159個海綿項目整合成為7個項目片區,以PPP項目包的形式整體推進,系統化建設,有效避免項目散、小、亂給施工建設帶來的碎片化問題,以及審批、預算、招投標等環節帶來的復雜化問題?!比~華林說。
變“政府主體”為“社會主體”。實踐中,萍鄉市意識到,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多、資金需求大,需全社會廣泛參與。一方面與社會資本合作,以PPP模式推進項目包建設。另一方面通過設立獎補資金,引導房地產企業和社區居民自發對老舊小區開展海綿化改造,變“要我改”為“我要改”。
此外,為有效提高項目管理質量和效率,降低建設成本,有效克服重建設、輕管理現象。萍鄉市針對海綿城市項目審批、建設、運營等全過程,制訂出臺一系列行政管理、技術管理、資金管理制度,設立海綿設施管理處,對海綿城市建設實施長效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