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家口市市區三十年均降雨量約為385毫米,年平均蒸發量為1712毫米,屬干旱少雨地區;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400立方米,約為全國平均值的五分之一,是嚴重缺水地區;全市區屬我國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分區第一區,規定控制率范圍在85%≤α≤90%,是海綿城市建設控雨要求最高的地區;市區三面環山,東西高、中間低,北高南低,市區地面高差大,近100米,道路坡度大,在0.3-7%之間,城區雨水排放設施不健全,下墊面主要是不透水的各類道路和廣場,直接導致嚴重的雨水外排和路排,道路的海綿水平,成為影響全市水源涵養和生態支撐的關鍵因素。
張家口市道路的海綿城市建設,主要圍繞源頭治理、關口控制、只收不排、綜合利用的思路,實施了以各種道路JW生態工法和透水鋪裝為主的示范項目建設。目前實施的道路類型有主次干道、支路、人行道、停車場等;從地形上有水平(水平底)的、縱坡(波型底)的;從收水方式上有垂直收水和側收水;從收水范圍上分本地雨水和本地加客地雨水;從收后處理方式上分直接滲和蓄(儲水模塊)并再利用;從用的方式上分直接用和凈化后用;從道路表面結構上分水泥樹脂面和
透水瀝青面;從導水構架上分標準型和加厚性;從地面溫度上分自然溫度和導地熱溫度;從人行道路面功能分有盲道和無盲道;從與行道樹關系上分設樹池和不設樹池;目前共完成建設32728平方米,控制了1948206平方米地面徑流雨水,建成區面積與控制匯流面積之比約為1:60。
“力爭利用三年的時間,打好海綿城市建設攻堅戰,將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融入城市的建設與發展,將民心工程干好,提升城市外部形象和城市內涵,努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?!苯ㄔO海綿城市的初衷。
“海綿城市”試點區共計21.5平方公里,其中老城區7平方公里,新城區14.5平方公里,涵蓋了老城區、新城區和三里河流域等典型區域,計劃總投資24.56億元,實施城市低影響開發、內澇防治、水質改善、供水保障與能力建設五大類共189項工程,力爭通過這些項目的建設實現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6%,排水防澇保證20年一遇暴雨不成災,同時城市水環境得以明顯改善,三里河水質達到Ⅳ類水平,最終實現“小雨不積水、大雨不內澇、水體不黑臭、熱島有緩解” 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。
海綿城市建設是一次整體城市建設、老舊城區修復、改造、升級的過程,歸根結底是一件民生實事,通過對建筑小區、城中村、公建區、道路廣場等138項的改造項目,解決了內澇積水、雨污合流、基礎設施老化等問題,補齊不同區域之間的基礎設施短板,提升城市綠化景觀,通過源頭改造實現了可控制雨水約24萬立方米,消除內澇積水點41處,大幅提升了張家口的城市品質。
張家口在對社區進行“海綿化”改造的過程中,很多“海綿+”都來源于對民意的征集。針對群眾反映最為強烈的民生問題,張家口以“海綿”改造為核心,與城市更緊密結合起來,補齊了不同區域之間的基礎設施短板,讓人們的獲得感來自于耳聞目睹或切身體驗的可喜變化。
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的夏天,經歷了多次強降雨,經過海綿化改造的各小區、公園綠地、市政道路、公建區效果良好,試點區沒有內澇,市民順利出行,特別是各小區、綠地效果顯著,小區內沒有形成積水,小區路面的雨水能夠順利排出,經過透水鋪裝的道路,在降雨過程中不存在積水現象,得到了廣大市民的稱贊和認可。
海綿城市(廣州)建設工程有限公司抓住了國家政策的戰略機遇參與海綿城市建設,在廣東,廣西,湖南和江西等省份已完成累積大量的項目,同時材料已經銷往全國各地,還走出了國門。